國家電投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 做好科技服務創新 推動行業節能減碳
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即“30·60”目標,從中央到地方大都已采取有效措施行動起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首先要在能源生產消費上做文章,節約能源、提高能效,由化石能源為主向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為主轉型升級。
能源行業責無旁貸,首當其沖。國家電投集團是專注電力投資業務的中央企業,國家電投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中央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是集團公司先進能源技術創新平臺、創新創業與產業孵化平臺、科技創新戰略與管理支持平臺,是集團公司“寶塔型”研發體系的先導層,承擔戰略性、先導性、重大共性技術研發,2015年成立至今成績斐然。截至2021年6月,共獲省市、行業、集團公司各類獎勵70余項。其中,“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非能動安全試驗平臺研制與應用”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研究院如何將科技創新工作做得如此成果豐碩?本刊專訪了國家電投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董事長、黨委書記范霽紅同志。
瞄準產業、行業發展需求,布局創新
記者:在能源革命和“30·60”目標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成為新的產業、行業焦點,這方面是如何布局并開展工作的?
范霽紅:為了滿足產業、行業需求,一是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和新技術推廣,提高太陽能、風力發電效率;二是為了使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得到更便捷、更廣泛的應用,推出了先進適用的儲能技術、數字技術,并且儲能技術的推廣應用可以更多地消納清潔能源,降低全社會的碳排放量;三是數字技術的應用不僅使管理更智慧、設備運行更聰明,而且可以提高運行效率、提高設備可靠性、減少設備故障、減少備品備件的使用。比如,做一個10千克的備件,生產過程中必定增加原材料的耗費,其加工過程不僅要付出各種費用,還增加了能源消耗。減少備件的生產和使用實際上就是節能減碳。另外,我們研究院在儲能電池、風機方面的研發也都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氫能、電能替代、飛輪儲能、核能利用、綜合智慧能源等方面也都進行了一系列技術布局。
記者:永磁傳動代替機械傳動是目前被廣泛關注的關鍵技術之一,請介紹一下研究院在這方面的相關情況。
范霽紅:永磁傳動代替機械傳動是研究院2020年進行成果轉化的技術之一。因為永磁傳動技術采用磁力非接觸傳動,具有節能高效、綠色環保、安全可靠等優點,目前能源、交通等裝備中的永磁替代開始加速,所以我們對此非常關注。如剎車制動中傳統剎車方式是利用剎車盤與剎車片產生的摩擦力來達到車輛制動。這種方式耗材多,安全隱患也較大,比較典型的是高鐵剎車。據統計,我國高鐵每年進口剎車片超200萬片,需要花費巨額成本,如果采用永磁制動技術就可以節省大量材料消耗及成本。永磁傳動應用場景廣泛,像各種變速箱、汽車離合器等均為傳統機械傳動,都可以采用永磁傳動技術替代。從2020年開始,我院的該項技術已經開始向行業推廣應用。
記者:研究院在低碳、減碳研究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范霽紅:為了助力“30·60”目標實現,支撐國家電投集團低碳發展,研究院于2021年2月成立了碳中和技術中心,研究用最小代價實現碳中和的路徑。目前階段研究工作聚焦的內容,一是碳捕集與碳利用。在碳捕集方面,研究如何降低捕集成本,比如電廠煙氣捕捉成本現在大約是300元/噸,我們的目標是降低到100元/噸;在利用方面,研究把捕集的碳用于富碳農業、把碳與氫合成燃料。同時,研究院正在研究直接從空氣中捕集碳,這樣就可不受發電廠場址的限制,隨處可以捕集碳。二是研究碳中和路徑與相關評價,研究院正在支持很多地方政府做這方面的工作。三是研究碳中和相關指標、標準,為國家制定政策提供相關支持。
平臺支持、機制創新、方法“講究”——成績優異
研究院自2015年5月成立以來,共開展各項科研課題130余項,投入經費約20億元,主要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部、工信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委等下達的課題任務以及集團公司科技項目等。通過全院共同努力,高質量完成了各項科研任務,取得了豐碩成果。范霽紅說,“研究院在節能減碳技術創新上取得的成績,是在集團黨委高度重視、積極鼓勵下,利用集團寬松的創新環境,通過研究院平臺的整體支持,勇于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實踐實現的?!?/span>
記者:怎樣用平臺支持創新?
范霽紅:研究院里先后成立了相關專業的研究機構,如核能與核技術、新能源技術(太陽能與風能等)、氫能開發利用、電能替代、永磁替代、儲能、數字化應用技術等研究機構。這些機構就是創新研發的工作平臺。
記者:創新機制是如何服務創新的?
范霽紅:研究院的創新機制就是讓科研人員在院創新平臺上充分發揮,自主提出研發課題。這看起來好像不重要,實際十分關鍵??蒲腥藛T要出創新成果,重要的就是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創新任務不是領導層規定好的,而是在集團和研究院確定的大方向之下,具體怎么創新、怎么實現?需要讓科研人員自己去想、去做,即為“自驅動”——自己提目標,自己找路徑。研究院提供平臺、資源保障,助其實現創新研究的目標任務。通過這樣一種機制使研究院創新的活躍度迅速提高,并產出更多的成果。
記者:在“方法”上如何支持創新?
范霽紅:在研究院關注的領域內,支持原始技術創新,同時更多地到全社會乃至全球去發現、尋找優質的、有潛力的技術,并通過專業的技術評估進行分析,如果評估結果證明這是一項有發展潛力的好技術,研究院就尋求與它合作。在這個過程中,研究院發揮了解行業所需、發現行業問題以及知道采用什么樣的技術才能解決問題的優勢。
記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是最難的一步,研究院如何幫科研人員邁過這最艱難的一步?
范霽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確是最難的一步。研究院會幫科研人員邁過這艱難的一步,把有發展潛力的技術搞成熟。如果一項新技術沒有應用業績,就難以參加投標,無法實現產業化。研究院給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提供示范驗證——別人不愿嘗試,研究院自己來探索。這得益于國家電投集團龐大的市場規模,集團發電裝機容量已達1.81億千瓦,水、火、風、光、核、生物質等各種發電形式都有,因而研究院可以為有發展潛力的好技術提供應用場景開展示范驗證。在示范驗證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新技術不足甚至缺陷,穩定性、可靠性不足等問題,于是通過改進-驗證-再改進的反復迭代,最終會使該技術具備市場競爭力。
創新需要好的激勵評價機制
記者:創新離不開人才,離不開好的機制,尤其是好的激勵機制,這方面研究院是如何做的?
范霽紅:創新離不開人才,研究院采取各種措施吸引高端人才,為研究人員提供多種保障,讓科研人員專心研究。好的激勵評價機制對于創新的作用不言而喻,研究院的激勵評價機制以成果為標的,只要出成果,不管是科研人員、管理人員、科技成果轉化人員、還是為行業節能減排做出貢獻的其他崗位人員都給予獎勵。
記者:獎勵如何計算?
范霽紅:通過對科研成果從產生到推向市場全周期成本計算,用市場價值減去科研投入就是收益。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爭取將收益的一半獎勵給具體研發人員。這是一個原則性規定,具體到每個項目情況是不同的,因為產生的可能是股權等非現金收益。如果是上市公司,股權可以隨時變現,若是非上市公司還可能面臨無法變現的情況。關于如何界定計算收益涉及到許多復雜問題,研究院會一邊做一邊解決。這也需要從國資委到集團公司各個層面的支持。另外,如果項目完成的好,研究院也有相應的直接獎勵措施。
采訪的最后范霽紅告訴記者,研究院本身節能減碳的措施是把所在園區做成低碳智慧園區,能裝光伏的裝光伏、能用儲能的用儲能,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也都會考慮。更重要的還是要做好科技創新工作,為全行業節能減排提供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笆奈濉逼陂g,研究院每年要向行業推出5~8項新技術或新產品,5年內推出30~40項可以轉化為產業、為社會服務的先進節能減碳技術或產品。
(本文刊登于《節能與環?!冯s志2021年第7期)